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-文化建设

江苏省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|孟宁馨:寸草之心报春晖——观现代淮海戏《娘亲》

时间: 2023-07-26 10:53 来源:
【字体:

寸草之心报春晖

——观现代淮海戏《娘亲》

孟宁馨

由泗阳县地方戏种保护中心创排的大型现代淮海戏《娘亲》作为“江苏省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”演出剧目前日在江苏大剧院上演。这是一部取材于先进人物的剧作,故事、人物均来源于泗阳县当地“中国好人”“最美人物”的评选,真实人物、真实事件,编剧张泉任、导演熊化冰,连同国家二级演员周雪芹在真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再构思、再塑造、再创作,加入丰富的生活元素、艺术元素,用传统的戏曲语汇和淮海戏“拉魂腔”的特色唱腔呈现了一出凡人善举、“娘心接力”的感人大戏。

洪泽湖畔,爱心小屋,主人公李岚放弃舒适的生活,牺牲个人的幸福,十几年间坚持以志愿者的身份带领爱心团队,无私帮助百余名辍学少年、孤儿以及流浪儿童寻找家人、读书圆梦。这是典型的好人好事。世人都说好人难做,但业内人更知道好人戏难写。要把好人写得接地气,有辨识度和吸引力,难;要发掘出好人身上善良、诚信、无私等闪光点,然后让观众通过戏剧语汇接受、感动,并且信服,更难。一不小心,人物就容易陷进“高大全”“扁平塌”的陷阱,故事也会就此失了人情味道,拉远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。

换句话说,观众想在作品中看到的好人形象,是一个有血有肉且可望可及的好人,是一个性格鲜明且可亲可感的好人。《娘亲》的中好人李岚不同于以往的英模人物,这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,她有无私大爱,是用肩膀扛起助学大旗,为几百个孩子遮风挡雨,帮被拐卖儿童小哑巴找回亲生父母的“岚妈妈”。这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,她会心酸、会委屈、会难过,她是会和丈夫撒娇商量,希望能为爱心小屋再留下一年、一年又一年的妻子;是会因忙于小屋工作忽略了亲生女儿感受,而向女儿赔礼安慰的妈妈;也是会伤心流泪,怀念故去母亲的女儿。编剧的确下了番功夫呈现李岚人生的多面性,也在写她的纠结困惑,和她在曲折的坚守中,让这个平易近人、朴实无华的好人有了坚毅,也有了软肋,有了愤怒不满,也有了温情柔情。

李岚这个人物吸引人的,不仅仅是她身份的多面性、自身的道德闪光点,还有她和母亲之间那种剪不断、说不尽的关联。《娘亲》这部戏的主要冲突点不在表现李岚的办学苦、办学难,而是集中展现了李岚从要离开乡村,到要留下,接管爱心小屋的心路历程。故事开场,李岚要随军、随丈夫去南方工作,村里人高兴欢送、真心祝福,但随着李岚母亲突遇车祸,不幸离世的消息传来,情节急转直下。喜事变丧事,妈不在了,家就没了,弟弟妹妹年幼无母,需要人供他们读书,需要人照顾他们生活。“有娘才有家,无娘空有房,有娘家温暖,无娘家凄凉。”长姐亦如母,亲情的勾连让李岚放不下弟弟妹妹,萌生了留下照顾家人的想法。与此同时,随着母亲的离世,她长期打理的爱心小屋没人接管,面临解散,曾经流浪的孩子们又要回到街上流浪。“枯萎的花草吐芬芳,拣回的母恩未及报。”李岚好像看到当年被母亲从大柳树下抱回的自己,被遗弃的孩子没有了家,是母亲的爱心小屋给了她一个庇护所。她放不下母亲的爱心小屋,想留下接手,但将要面临的是与丈夫的长期分离。去车祸肇事者家讨要赔偿时,她看着家徒四壁、一贫如洗的房间,和不得不辍学在家照顾弟弟的小女孩,冥冥中听到母亲曾说过话:“做人要有良心和善心,要有善举和义举”。留在乡村,接手爱心小屋,帮助更多可怜的孩子,李岚做出了选择。

故事中,每一次冲突都左右着李岚的心境,拉扯着她的思想,并渐渐推动情节,层层递进情绪。每个情节又都离不开母亲对李岚的影响,母亲从没要求过李岚留下,但她过往的殷殷嘱托和以身示教,早在李岚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,这是她内心信仰的根源。李岚在无形中接过了母亲的爱心接力棒,并把它紧紧握在手中,以反哺者的身份报答着娘亲的养育之恩,传递出寸草春晖的强大力量。

一个国家的繁荣,离不开人民的奋斗;一个民族的强盛,离不开精神的支撑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:“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、奋斗精神、奉献精神、创造精神、勤俭节约精神,培育时代新风新貌”。《娘亲》塑造了一个平凡质朴的好人形象,树立了一座无私奉献、舍己为人的精神丰碑。社会需要奉献、良善、正气,这些精神力量理应得到弘扬和呼应,这是主旋律题材创作的意义所在,也是好人好事改编戏的意义所在。近年来,在“弘扬主旋律、传播正能量”的创作倡导下,主旋律题材剧作已经成为主流,戏曲创作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取材于先进事迹或英模人物的剧作。这些主旋律题材作品塑造了一批真实的时代先进人物,讲述了一系列真实的先进事迹,传达了英模人物身上的精神力量,但如何做到“艺术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”,依旧是主旋律题材创作需要思考的问题。要想主旋律题材作品真正“立得住、传得开、留得下”,仍需回到人物本身,回到人物内心世界,在展现人物个性、人物特色,挖掘人物内在根源上下功夫。

以平视的视角探问内心,以平凡的笔调书写不凡,去发现每个人物内心深处的光明和温暖,并让这些观察和感悟渗透进作品中,渗透到人物里,让好人的故事真正达到与观众同频,与时代共振的良好效果。

淮海戏作为流行于江苏北部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,唱腔曲调、表演身法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,唱词内容也通俗易懂,多使用以沭阳方言为标准音的方言土话,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情趣。《娘亲》这部戏的导演手法、舞台视觉也贯穿了这一美学风格,具有典型的乡土色彩。村口的一棵大柳树,一张打鱼网,几簇芦苇丛,寥寥几个道具勾勒出淮海乡村的真实风貌。尤其放暑假一场戏,一个移动小舞台,几顶荷叶帽,不需多言,孩子们在洪泽湖荷花塘泛舟戏水、采莲挖藕的童真童趣便跃然舞台。

作者简介

孟宁馨,硕士,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,现为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编剧,著有影评集《电影馨语》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